牛头马尾是成语吗
牛头马尾不是成语。成语是牛头马面。
人头马是希腊神话的什么神
喀戎(Chiron,又叫凯隆)是希腊神话一个半人马的名字。
头牯是什么意思
头牯:指牛、马、骡子、驴这些可以替人拉车做活的牲畜。头牯的来源应该和拉车有关,因为和头牯有关的词除了“头牯车”之外再无其它。
人头马白兰是哪里产的
人头马白兰产于法国的干邑产区(干邑是法国的一个产区名称)
一匹马,一头猪,一只驴,量词为什么不相同
“马匹”就是马的总称,地球人都知道,但是为什么用“匹”来作为马的计量单位?相信大多数人都经不起这一问.
最早的时候,“匹”作为一个计量单位,仅限于计量布帛等纺织品,比如匹练是一匹白绢,匹帛和匹段都泛指纺织品.四丈为一匹.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名句“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半匹红绡”就是两丈生丝织成的薄绸子.
用“匹”来计量马最早出自《尚书·文侯之命》:“马四匹.”《尚书》意为上代之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可见用“匹”来计量马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稍后的《周易》中也出现过“马匹”一词:“月几望,马匹亡.”但在这里,“马匹”不是马的总称,“匹”是配偶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月亮快要圆满了,马失去了配偶.后来为什么把“马匹”作为马的总称呢?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向自己的学生颜回做过详细的解释.
有一次,孔子和颜回一起出门旅游,登上鲁国境内的泰山后,师生二人向东南方向眺望.古时候可没有今天的空气污染,空气的透明度非常好,极目千里,孔子问颜回有没有看到苏州的阊门.阊门是苏州古城的西门.
颜回不是近视眼,远眺了一会儿,回答道:“看到了看到了!”
孔子又问道:“门外有什么东西?”
颜回回答道:“门外有一匹练,前面有一束生蓝.”练是洁白的熟绢,生蓝是草料.
孔子听了哈哈大笑道:“那不是一匹练,那是一匹白马在吃草呢!”
孔子又问道:“你知道为什么用匹来计量马吗?”
颜回哪有老师那么渊博,自然不知道,于是,孔子解释道:“在阳光下,马的影子有一匹那么长,也就是长达四丈,故此称马为马匹.”
解释完之后,孔子用手挡住了颜回的眼睛,不让他再瞪大眼睛远眺.下山后,颜回的头发都白了,牙齿也脱落了,不久就一病而死.原来孔子是圣人,精力强壮,颜回当然比不上老师,勉强眺望那么远,时间长了精力就承担不了,因此才会力竭而亡.
除了孔子的解释之外,东汉时期对“马匹”还有许多别的有趣的解释.其一,良马和君子都需要由具备慧眼的专业人士“相”后才能确定,可见良马能够和君子相匹敌,故称“马匹”.其二,马在深夜奔驰,能看到眼前四丈的距离,故称一匹.其三,度量马腾跃而前的长度是四丈,故称一匹.其四,死马的价格是一匹帛,故称一匹.其五,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相互馈赠的礼物通常都是“乘马”和“束帛”,“乘马”是四匹马,“束帛”是捆为一束的五匹帛,帛的计量单位是一匹四丈,正好跟乘马四匹马的数量相匹敌,于是就也用匹来计量马了.
徐悲鸿八骏图简介
徐悲鸿的代表作《八骏图》描绘的是八匹形态各异的骏马,是徐悲鸿早年的作品.作者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虽然马是在画上的,却好像一群活马在我们面前奔腾.
看,那匹跑在左边,健壮有力的黑马,速度像风一样,脖子上鬃毛像针一样竖了起来,四蹄腾空,后蹄离地,形象自由奔放,不受半点约束.
再看看右边那匹尾巴高高翘起的奔马,动作敏捷,散发着活力.它的头歪向左侧,打量着自己与跑在最前面的马之间的距离,眼睛微微眯起,流露出丝许轻蔑,似乎在对黑马说:“嘿,你得意什么?一会儿我就超过你了!”
在最后面的那匹马,被远远甩在后头,只看到一个脑袋,虽然我们没看到它的身子,却能从它的眼神中感受到不服输,正奋力追赶跑在前面的马,满腔斗志,不失大将之雄风!
《八骏图》所描绘的八匹骏马,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姿态,不乏是一件艺术珍品,作者用笔浓淡有致,既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 ,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
什么是马骝头
马骝头是指马骡或马骝的头部。
“天子驾六”,究竟是天子出行乘坐六匹马的
谢邀,有段时间没有在悟空问答回答问题了,说实话,很多问题问得有点傻,题主这个问题还是不错的,至少下面阐述了下自己疑问的细节
天子六驾还是四驾?
曾经研究过《逸周书·王会篇》,所以我决定回答下这个问题。《王会篇》介绍各个诸侯国前曾对会场进行过描写,其中有一句“其西天子车立马乘,六青阴羽凫旌”。这里从字面看来是在描写周王的乘坐的六匹青马气势恢宏。可的确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说道这里,我把王会篇当时整理的一张周天子大会诸侯的示意图放这欣赏下。
言归正传,《王会篇》里描写的是不是周王乘坐的六匹青马呢?这个说实话,我也无法下结论,甚至我还看了下没有标点符号的《汲冢周书》,头差点看大了,里面孔晁也没有说是不是六匹青马。不过查阅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地方,其实古人对是否天子六驾也是争议颇多。清代有篇讨论《石鼓文》(唐代发现的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的文中有描写。名字叫《浪迹丛谈》,当时大概看了下,回答这个问题我又翻出来重新看了遍,现在摘录下。古文内容可能很多朋友比较讨厌,我摘录古文在这里其实就当记录,不用每次都去翻古籍,不喜欢古文的朋友可以跨过去,看我后面的总结,喜欢的朋友也可以自己解读下。
石鼓文,不知作自何代,言人人殊,余既据唐韦苏州、韩昌黎及苏勖、窦众言定为成周之物,又据宋董言定为成王所作,因考前人如欧阳公、朱子及郑渔仲,皆疑莫能定,惟金人马定国决为宇文周物,近人武虚谷亿又决为汉人所制,马定国仅以字画为断,固难据依,武亿则直指“??六马”句,以为周制驾四,至汉始驾六,此必汉人目习汉制,脱手以见于文云云,则亦未见其审也。《书·五子之歌》:“凛(应为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正义》云:“经传之文,惟此言六马,汉世此经不传,余书多言驾四者。”按今人以《五子之歌》为伪古文,不可信,且不必辨;而《大戴礼·子张问入官》云:“六马之离,必于四面之衢:”《逸周书·王会解》云:“天子车立马乘六。”《荀子·劝学篇》云:“六马仰秣”又《修身篇》云:“六骥不致。”又《议兵篇》云:“六马不和。”《庄子》逸篇云:“六铁蒙以大绁,载六骥之上。”《吕氏春秋·忠廉篇》云:“吴王曰:吾尝以六马逐之。”此皆出周人之书,则安得谓周制必不驾六乎?
前面在讨论《石鼓文》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东西,作者根据几个人(他列举了四个人,其中韩昌黎我知道是韩愈,苏勖是写《括地志》的那位,另两位不知道是谁)。说这四个人认为是成周之物(成周指的是周成王时候定的都邑,通常认为指洛阳,不过否认的人也颇多,这里我们不讨论这个,反正年代就是在西周时期吧)。后面宋人董什么的也认为是周成王时期,金朝人马定国认为是宇文周(这个估计是指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时期的。他同时代的人武亿(这哥们是清代一大儒,对金石颇有研究)认为是汉代,理由中牵扯到这个问题的内容了,就是《石鼓文》中有“趍趍六马”,趍这个字年qu,应该就是趋字古代的一种写法。而武亿的理由是,“以为周制驾四,至汉始驾六”。看来那时候的共识是“周四驾,汉始六驾”,说到这想起《史记》所载,“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这里难道说的不是天子凑不齐四匹同花色的马吗?
交代完争议以后,作者列举了下他的证据,其中就有我们提到的《逸周书》里天子车立马城六,他把六断在前面了,我们看到的现代整理好的《逸周书》是断后面的。不过对《逸周书》里“六马”这点持反对意见的说法我个人还是赞同。首先是清朝有人认为“车立马乘”四个字其实是传播的时候颠倒了,应该是“乘车立马”,有学者基于此认为那个马字也是误写,实际应该是“焉”,“乘车立焉”,而“六”字当为“亦”字,亦实为全句是这样的,“天子乘车立焉,亦青青阴羽凫旌”。这个我们就不深究了,总之有诸多看法。作者列举了古籍中提到的“六马”相关的记载后“此皆出周人之书,则安得谓周制必不驾六乎?”,都是周人写的书,又怎么能说周的礼制不是六驾呢?仔细查了下文献,的确有关“六驾”的记载不少,但并不只说天子,诸侯大夫等都有提,是礼崩乐坏导致的僭越现象吗?我们放在后面说,下面看下考古。
考古发现上有关“六驾”的情况
浚县辛村卫国墓 :卫国国君,属于诸侯,年代是西周
三门峡虢国墓地 :元氏夫人,年代是西周
洛阳东周墓 :天子,年代是东周
徐家岭楚墓 :大夫,年代是春秋战国
湖北枣阳九 连墩楚墓 :大夫,年代是战国
河南淮阳 马鞍冢楚墓 :楚王,年代是战国
长安神禾 原战国秦陵 ,王公,年代是战国
我们可以看下上面列举的考古发现,只有洛阳东周墓按照报告来说是周天子的墓葬,其他都不是天子,其实已经说明了“天子六驾”应该并不是事实,或者说,从周代礼制来说并没有规定“天子六驾”这样的礼仪制度。就算拿楚国逆反,僭越礼制,本来楚国就自己称王了,那么卫国如何解释?当然坚持“天子六驾”观点的人自然能找到解释的,例如只是死以后摆放的等等。但实际上都很牵强。
我们做下总结
1、传世文献中的确有“六驾”之说,但并没有发现有“天子六驾”这样的礼制出现在相关的文献中,多为后世之人不断叠加出来的概念。至少无法拿出实际的证据出来。这点在历史文献上屡见不鲜,一个错误往往经过几百上千年后就被传成了事实,并记录在历史典籍中。
2、考古发现上也没有发现“天子六驾”的证据,已知的几处考古遗址大多不是天子的墓葬。但从考古上可以证明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确存在“六驾”的情况。至于题主问的是否能“六驾”,这个我回答不了,“一驾”能勉强想象出来,“二驾”是如何弄的就已经超出我的经验了,很少看过马拉车。没有实际经验的积累,所以也不妄言,但从考古和文献上来看,应该是能实现“六驾”的。
3、既然“天子六驾”并不是礼制上规定的,题主说的“诸侯五驾”(实际上我看到的文献说“诸侯四驾”)也就不存在了。没有发现墓葬也算正常吧,毕竟是几千年前的事情了。毕竟诸侯并不是一般人。
就说这么多了,这个纯属个人意见,这方面我的知识储备除了文献上能有一些概念,其他方面也差不多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