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台后进行改革的详细内容
- 二战中,为什么英法联军宁愿波兰被攻击也不救援
- 二战后,曾协助轴心国作战的芬兰为什么没有受到严惩
- 历史上有哪些“作死”的名将
- 被称为“芝加哥打字机”的汤姆逊,战场上的杀伤力如何
上台后进行改革的详细内容
上台后进行改革的详细内容:二战中,为什么英法联军宁愿波兰被攻击也不救援
按国际法,一旦德国进攻波兰,与波兰签订共同防御盟约的英法就会向德国宣战。确实宣战了,但是直到波兰完蛋,法国才刚刚准备好。法国为防御德国修建了马奇诺防线,德国也不甘示弱,在其西部边境修筑了齐格菲防线来对抗法国。齐格菲防线工程是1936年德国占领莱茵兰之后开始构筑的,至1939 年基本建成。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全长达630千米。防线由障碍地带、主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三部分组成,纵深35~75千米。障碍地带主要是地雷场、刺铁丝网、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龙牙”(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系统。与马其诺防线相比,齐格菲防线的特点是大部分工事较小,结构较简单,但数量多达11860个,远超马其诺防线。该防线使用混凝土931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4倍;使用钢铁35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3倍。1944年9月,英、美盟军从西线向德国本土进攻时,德军依托这一防线阻挡了盟军的行动。12月美军以饱和轰炸和炮击支援试图突破,但没有成功。直到1945年2月盟军重新发动进攻时,该防线终被突破。至此,该防线一共阻滞了盟军5个月时间。虽然这防线的设计理念已经过时,技术落后,盟军的火力比1939年强了十倍有余,但还是能挡住美英法军五个月。那么,开战初期德军是完全能依托这条防线挡住英法的,而且法军以十几个师的试探性进攻发现了这一点。因此,法军在初次试探后觉得还得积蓄力量才行,所以才出现了所谓战争。但是波兰在德苏两强挤压下迅速崩溃了,英法出乎意料地发现自己打算准备几个月再去解救的盟国已经没了,德国出乎意料地强。反正德国佬还没打我们,我们准备守住防线就行了。所以,不是不想救,而是忽然发现敌人很强打不动,盟友崩溃太快来不及准备,然后就战斗意志大减,形成了坐观其变的局面。
二战后,曾协助轴心国作战的芬兰为什么没有受到严惩
芬兰在战后也受到过惩罚。1943年9月,资深跳反专家意大利倒戈到了同盟国阵营,盟国对其宽大处理,基本没有追究意大利人的战争责任。由于有意大利这个珠玉在前做榜样,于是像芬兰这种没参加轴心国,只参与了对苏作战的国家(反国际协定成员国),就产生了有条件议和的想法。不过芬兰想议和,苏联根本不搭理。因为斯大林当时认为苏德战场形势已经有利于苏联,芬兰没资格谈条件。所以他对芬兰态度是,要么无条件投降,要么被踏平。芬兰人无法接受,这事就搁置了。八个月后,西线盟军发动诺曼底登陆,苏军在东线也是全面。芬兰总理斯托·吕蒂为求自保就采取两面的策略。对德国,他承诺自己任期内不再向盟国谋求议和,死扛苏联。作为死磕的回报,他希望德国派六个师增援,并援助武器装备。对盟国(主要是英美),他表示芬兰只针对苏联,希望获得西方“朋友”的支持。但美国获悉后,与芬兰断交。美国警告芬兰不许和德国合作,尽快投降,不要有幻想。英国倒是想拉一把芬兰,但苏联通过间谍拿到了英国的政治底牌:英国在希望芬兰保留议会以及商业上的独立的前提下,可以承认芬兰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这等于说,英美都把芬兰卖了,不想因为芬兰与苏联有过多的利益摩擦。等拿到了英国的底牌后,1944年6月,苏联对芬兰发动猛攻。之后的20多天时间里,苏芬两国在塔利和伊汉塔拉两个地区展开激战。在塔利,芬兰经过血腥的战斗后,守住了防线。在伊汉塔拉,芬兰集中全国一半火炮和所有装甲部队与苏军对攻,最终也守住了防线。至7月底,芬兰已是精疲力尽。▼芬兰装甲兵部队此时对于芬兰而言,继续打下去,已经没有后备战争资源了。德国答应增援六个师,结果却只派了一个师。根本靠不住。而且最重要的是,苏军在巴格拉季昂行动中歼灭了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约二十万人,德国大势已去。芬兰已经没有继续跟苏联死磕的必要了。所以从八月开始,芬兰就开始就磨洋工,准备与苏联媾和。对于苏联而言,芬兰的地理位置并不在苏联去往东欧的主干道上,可占可不占,战略价值一般。并且西线盟军已经光复法国,苏联要想多争地盘,就必须尽快拿下波兰,打通通往柏林的通道,不能在北欧这块地方干耗着。再加上这个时候接受芬兰投降,也能瓦解轴心国的抵抗意志,有千金买马骨的功效。所以在芬兰宣布停火的第二天,苏军也宣布了停火。到了1944年9月,即意大利倒戈一周年之际,芬兰正式宣布跳反,成为继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后,第三个倒戈的德国小弟。(越早倒戈,就越有谈判资本)芬兰寻求媾和后,苏芬展开谈判。最终在苏联的胁迫下,芬兰签署了停战协定,并接受如下四点惩罚:一,割地。芬兰在1940年边界的基础上,再割让一大片领土,它的北冰洋出海口完全割让给了苏联。具体割地范围见下图。▼绿圈内为新割让领土割地之余,芬兰还要把波卡拉租苏联当海军基地,租期50年。这个波卡拉位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西面30公里处。苏军在此建立海军基地,基本就相当于在芬兰的脖子上架了一把刀。考虑到芬兰没有参加轴心国,没有过犹太人,没有对英美宣战,它配合德军打苏联的唯一目的只是求自保,不被苏联吞并。所以仅割地这一条对芬兰来说就已是很严厉的惩罚了。二,赔款。苏联起先要求芬兰赔六亿,后来丘吉尔出面斡旋,最终改为三亿。苏联考虑到芬兰没什么钱,就同意芬兰以实物形式赔偿。最后芬兰用木材、船舶、机车、吊车等的物资赔完了这笔钱。值得一提的是,芬兰当时国内几乎没什么工业基础。为了偿还赔款,芬兰人可谓是从零到有,硬是建立了完善的工业生产部门和科研部门,促进了芬兰的战后发展,使芬兰跻身发达国家之列。这个结果也算是意外收获了吧。三,政治清算。芬兰除了要把国内那些法西斯组织通通解散,赶走德军外。还要释放和审判战犯。这里的,是指亲苏联的芬兰人,战犯大部分是四年前在苏芬战争中被芬兰人当英雄的人。(也没有都受到审判)四,裁军。芬兰全国不能超过四万,空军战机最多60架,海军吨位不能超一万吨。为了落实这四项惩罚,芬兰在苏联的监督下成立一个盟军管制委员会。这个委员会里面也有英国代表,但英国代表只有知情权,只有苏联代表才有实权。等到这四条全部落实后,芬兰就变成了一个很怪的国家:它的政治制度是议会,内阁由民选产生,经济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但它却有自我审查,审查范围主要针对苏联,即国内不允许有反苏言论。而且它在国际场合完全站在苏联阵营。当时有一个词叫“芬兰化”,指的就是芬兰这种处境的国家。总体而言,芬兰在二战后以战败国身份接受了割地、赔款、裁军等几方面的制裁,并非没有受惩罚。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中立国身份存在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内。与西方阵营一直保持了微妙的距离。这种距离感直到苏联解体后,芬兰加入欧盟才消失。不过芬兰至今都没有加入北约。一直在西方和俄罗斯之间站中立。
历史上有哪些“作死”的名将
说到国民党的王牌精锐部队、铁军74军,不得不提副军长李天霞,与老上级王耀武是同窗,都是黄埔三期生。所谓成也74军、败也74军(整编74师),李天霞一生的兴衰荣辱都与74军息息相关。李天霞可以说是一位名将,抗战期间参加过不少大小型正面作战,其战绩完全不亚于后来的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自从李天霞投入到王耀武的起家部队补充一旅,也就是后来改编成的51师,便开始了辉煌的生涯。首战淞沪会战担任第51师副师长兼153旅旅长,而此时的张灵甫正是李天霞手下的一名团长,李天霞率部与日军激战数日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随后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李天霞亲自上阵与日寇血战,部队损失惨重,最终寡不敌众而撤出了战斗。李天霞的成名战是在江西上高会战,当时已晋升为74军第51师师长,率部在鸡公岭与日军进行残酷的肉搏战,歼敌千余人并牢牢守住了阵地,为保证上高大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战后李天霞51师荣获第一号陆海空武功状,而74军荣获最高团体荣誉飞虎旗,也获得了“铁军”的美誉,不久后,李天霞升任74军副军长,负责在贵州为军部训练新兵。老上级王耀武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后,按理说李天霞无论是在战功和资历上,都有资格胜任74军军长的职务。王耀武是一个非常能干和务实之人,曾征集74军三位师长的意见,但关键人物并不赞成李天霞担任军长职务,主要是看不惯李天霞生活上的“特殊化”,这个人就是58师师长张灵甫,曾是李天霞的直属下级,而老军长王耀武非常在乎张灵甫的感受。因为张灵甫不仅能打而且不像李天霞有点桀骜不驯,王耀武在权衡利弊下,决定牺牲李天霞,调其任辖下的100军军长,74军军长的位置则由曾担任57师师长的施中诚担任。李天霞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间被调出了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74军体系,心中难免会有所怨恨,与张灵甫从此结下了恩怨,也为日后张灵甫兵败于孟良崮埋下了祸根。战争之最后一次大会战之湘西雪峰山会战,李天霞指挥的第100军再次立下了赫赫战功,率部在芙蓉山全歼了日军第109联队,而整个抗战期间,部队很少有全歼过日军一个完整联队的记录。战后,李天霞再度荣获陆海空武功状及各种勋章,唯一缺的就是国民党军中的最高荣誉勋章,即青天白日勋章。李天霞从淞沪会战至最后一次大型会战,参加过不少大小战役,战功卓著,称为名将不为过。抗战胜利不久后,国民党进行了部队精编,李天霞第100军整编为第83师,而张灵甫74军被整编为了74师,被誉为蒋委员长的“御林军”,李天霞和张灵甫的地位相比,已经高下立判了。在内战期间,李天霞可谓出气不出力,开始打滑头仗了。鲁南会战期间,张灵甫的整编74师曾划给李天霞指挥,但是张灵甫自命清高根本不听从指挥,甚至向兵团司令打小包括,还要求脱离李天霞的管辖,最终汤恩伯硬是将张灵甫划给了黄百韬指挥,李天霞也因此对张灵甫咬牙切齿。于是,李天霞开始踏上了“作死”之路,在张灵甫被围于孟良崮前,担任整编74师右翼安全任务的李天霞,为了抢功在不支会兵团司令汤恩伯的情况下,擅自向蒙阴进犯,一度令十分恼火;当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轻而易举地切断了张灵甫与李天霞和黄百韬间的联系后,整编74师三万余人已经被华野如同铁通一般团团围在了孟良崮上。此时的张灵甫已经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宁愿向远在百里开外的同窗老乡胡琏求救,也不肯向近在眼前的李天霞低头。眼看着“御林军”已经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蒋委员长才下了死令要求全力营救张灵甫,否则军法处置。走在“作死”路上的李天霞被吓出了一身冷汗,便将手里可用的部队全部投入到解围的战斗之中。但为时已晚,当李天霞率部赶到孟良崮脚下时,张灵甫三万余人大军已经凉凉了。战后,李天霞因玩忽职守、救援不力被送上了军事法庭,离阎王殿只差一步之遥。
被称为“芝加哥打字机”的汤姆逊,战场上的杀伤力如何
中“汤姆逊”装备最多的单位是新一军,我们指的是1943年创建时的新一军(军长郑洞国),此时还没有新六军的。新一军是远征军“驻印军”的陆战主力,也是真正达到“美械标准”的部队。主要步兵武器是美制M1903春田步枪、恩菲尔德M1917步枪和汤姆逊。原则上每个步兵班配备两支汤姆逊,每个师约500支。比较例外的是新38师和新22师的师部搜索连,因为搜索连担负侦察和率先接敌的任务,所以汤姆逊配备的比例最高。比如孙立人新编第38师搜索连,连长潘德辉少校,全连300多官兵基本都是1942年首次入缅作战时的老兵,拥有迫击炮12门、战防炮3门、轻重机枪25挺,除配备少量外,其他步兵几乎一水的汤姆逊,火力相当强大。1943年10月,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决心开始实施“人猿泰山计划”,这是一份经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自批准的加工程计划:中美混合部队全力进攻缅北地区,掩护身后一支庞大的筑路部队,将一条柏油公路从印度的列多修至缅北重镇密,再与滇缅公路相连,因为当时预计彻底打败日本人还需要五年时间,打通美援物资通道极为重要。新38师作为驻印军实施“人猿泰山计划”的前锋,率先越过印缅边界挺进胡康河谷,而师部直辖的搜索连自然成为该师开路先锋,1943年10月20日上午11时,搜索连在一个叫作新背洋的地方与日军猝然相遇,双方立即分别抢占有利地形,战斗随之打响。来敌是日军号称“从林之虎”的第18师团混编搜索大队,由师团参谋长片岗大佐亲自派出的威力搜索队伍,目的就是摸清新一军的动向。(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的士兵)这个混编大队由600多名精干士兵组成,包括步兵55联队的一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和第18师团直属的师团搜索队(中队级),后来又得到驻守沙劳的一个守备中队增援,兵力已经达到甲种师团步兵大队的满编状态,就在一年前,日军一个加强大队曾经轻取密,吓得杜聿明认为归路已断从而钻进了野人山。在国内战场上,日军一个满编大队的战斗力完全压倒的一个团,还得是中央军嫡系部队,如果是杂牌军更不用说了,在豫湘桂会战之前,日寇第11军制定作战计划时,干脆是按一个满编大队抗衡第九战区一个师计算和使用兵力的。因此,这个日军混编大队根本没把对面的搜索连放在眼里,依仗人多势众,立即展开常规进攻,即以机枪和掷弹筒进行火力压制,步兵开始三面包抄搜索连据守的无名高地。(孙立人进行注油枪的射击辅导)潘德辉少校指挥全连沉着应战,首先用迫击炮猛轰进攻之敌,严重杀伤的有生力量,而当端着大盖的日军接近阵地时,暴雨般的机枪和子弹扫将出去,毫无心理准备的日军像割草一样纷纷倒下,第一次攻击就扔下100具以上的尸体,日本人被完全打懵了,根本想不到区区300人的有如此密集的火力。新38师搜索连得理不让人,趁着日军慌乱居然发起了反冲锋,头戴英式钢盔扎着绑腿端着“汤姆逊”的驻印军战士复仇心切,个个奋勇争先,密集的弹雨泼向日军,兵每打出一颗有坂步枪弹的时间,至少遭到10颗以上的弹回敬,士兵根本不与日军进行他们所擅长的白刃战,不待敌人靠近就用自动武器打得对手满身窟窿。(汤姆逊)战至中午时分,新38师112团的一个先头连赶到战场,两个连的驻印军部队一起夹攻,日军混编大队落荒而逃,扔下240多具尸体和许多,其中一名大尉和一名中尉当场阵亡,新一军首创对日作战以少胜多的奇迹,“汤姆逊”功不可没。仅仅半个月后,日军第56师团114联队在丸山房信大佐指挥下于拉加苏山地设伏,重创过于冒进的第112团,并包围了该团所余大约两个营的队伍。然而就是这两个营的驻印军,在美国空军的支援下整整守住阵地50天,毙伤日军近1000人,其中死在汤姆逊枪口下的多达数百,兵力优势的日军始终无法完成围歼,激战到12月中旬,孙立人率新38师主力抵达,日军第114联队全线崩溃,放弃新背洋向南逃窜。(美军使用的汤姆逊)丸山大佐悲愤的差点剖腹,他在给师团及军司令部的报告中不无忧伤的写道:“拉加苏高地之战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战例,敌人的变化是惊人的,希望能够引起司令官阁下的重视。。。”云云。然而方面军的日本将军们认为这不过是个局部战例,依然对抱定多年的固有认识,所以很快,他们将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中美混合部队缴获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