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不让须眉故事
穆桂英:
花木兰、樊梨花、佘太君、穆桂英这些女将是否真实存在,有什么依据吗
有人问我,历史上真有花木兰、樊梨花、佘太君、穆桂英这几位巾帼女将吗?
很遗憾的告诉大家,这四位女英雄除了佘太君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外,其他三位都是文艺作品虚构的人物。
首先花木兰这个人物是流传在我国古代南北朝时北魏《木兰辞》里的人物。
(花木兰剧照)
《木兰辞》叙述了花木兰没有长兄,只有一个弟弟,朝廷要征兵,花木兰的父亲服兵役,这时候花木兰男扮女装替父从军。
然后花木兰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被朝廷加封为将军,战争结束后,花木兰谢绝了朝廷的封赏,恢复了女儿身回家赡养父母。
从上面可以看出,花木兰这个人物是从辞中走出来的,最后被历朝历代所歌颂,成为了深入民心的巾帼女英雄。
说实话花木兰到底姓氏名谁,籍贯在哪里?其实谁也不知道。
随后“花木兰”这三个字成了女英雄的代名词,历朝历代出现了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花木兰的形象越来越丰满。
不过历史上确实出现过花木兰这样的女英雄,据我所知,全国至少有4座木兰墓。
比如河南商丘虞城县的木兰墓,陕西延安的木兰墓,武汉黄陂的木兰墓,安徽亳州的木兰墓等。
我认为这是地方抢注名人的现象,是为了打造名人旅游观光景点。
说白了,最初的那个花木兰其实就是个虚无缥缈的人物。
严格意义上来说,那些木兰墓埋葬的也许是替父从军式的女英雄,但绝对不是花木兰。
樊梨花是唐朝名将薛丁山的妻子,她也是民间野史虚构的一个人物。说她自幼随黎山学武艺,师成下山巧遇薛丁山,二人比武招亲,樊梨花自己做主嫁给了薛丁山。
薛丁山死后她任征西大元帅,完成了丈夫未竟的事业,最后被朝廷封为一品诰命镇国夫人。
(樊梨花剧照)
樊梨花是从民间野史中走出来的一个人物。
到了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文人对这个人物进行了艺术再加工,人物形象越来越丰满,让人误以为樊梨花就是唐朝的女英雄,这得益于文艺作品深入人心的影响。
再逼真再形象,樊梨花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穆桂英是宋朝杨家将中的女英雄,她也是文艺作品中的一个人物。
穆桂英最早出现在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中,又名《杨家将》传,说她是杨宗保的妻子。还说穆桂英是穆柯寨穆羽之女,传说她是黎山的徒弟,也就是说和樊梨花师出同门。
(穆桂英剧照)
其实这种野史都一个套路,说穆桂英武艺高强,遇见了杨宗保,二人比武招亲,穆桂英打败了杨宗保,自嫁给了杨宗保。
说实话,穆桂英和樊梨花等女英雄都是自由恋爱的先锋,女权主义的先行者。
历史上不但没有穆桂英这个人,就连她的丈夫杨宗保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杨六郎根本就没有杨宗保这个儿子,因此也没有穆桂英这个儿媳妇。
历史上没有穆桂英,但是历史上有她的婆婆佘太君这个人,不过真实历史上的佘太君根本没有“百岁挂帅”这一说。
佘太君,名赛花,云中郡人(今山西大同市与朔州怀仁一带),北宋名将折德扆(yi)之女。
(佘太君)
在这里顺带说一下,佘太君可能是历史上以讹传讹,“佘太君”应该是“折太君”,因为她父亲姓折。
佘太君另一身份是北宋名将杨继业的妻子,杨家将“七郎八虎”的母亲。
支持佘太君在历史上存在的证据,有山西代县杨忠武祠保存的《杨氏族谱》,族谱给予了佘太君很高的评价。
文/秉烛读春秋
史官们是怎么知道历史上的绝密事件的
有的史书,仿佛史官躲在事发现场的床底似的,连只有两个人商量的绝密事件,也能把对话记载下来。
《史记》就有很多地方,让人怀疑。
比如说李斯和赵高的密谋,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陈胜在鱼肚子里搞小动作,当然是瞒着众人,司马迁为什么能把过程写这么详细?
以至于有人怀疑,史记里的很多内容,是司马迁胡编乱造的。除了史记之外,其他史书里的不少记载,也让人怀疑来历。
不过,要是这么想,可就太小瞧司马迁和其他史官的职业素养了。
本文我们就说说,史官们都是怎么知道历史上的绝密事件的。有些事情,不同的史料说法不一,又怎么判断真伪。
一、参考起居注、实录等官方档案
看过新老三国演义电视剧对比的朋友,都知道两个版本在孙策托孤时的巨大差别。
新三国里,托孤的屋子里只有孙权和,以及一些下人,就算两个人伪造孙策的遗言,也不是什么难事。
在央视版三国里,孙策托孤的时候,大臣、母亲、妻子等人都在,这些人的身后,还有一个人全程一言不发,手拿竹简一刻不停地在写着什么。
央视版三国,才是帝王和主公们临终托孤、交代大事时的正确场景。后面那个书写的人,就是史官,负责记录君王身上发生的大事小事。
这些记载,会变成君王的《起居注》。
最早的起居注,相传是在汉武帝时的《禁中起居注》。
一开始,起居注并没有专门的职位和人员来负责编撰,而是由宫廷内部人员来记载。比如说汉明帝的起居注,就是由他的皇后写的。
从魏晋时期开始,起居注的记载越来越规范,也有了专人负责。起居注的内容,也越来越详细,甚至连皇帝什么时候宠幸妃子,都要留下记录。
明朝的万历皇帝,有一次在去拜见太后的时候,偶然看见一个美丽的宫女,就当场临幸了她。想不到,这个宫女居然怀孕了。
万历并不喜欢这个宫女,还想抵赖说,孩子不是自己的。太后当场叫人拿出皇帝的起居注,对照日期,逼万历承认了。
可见,起居注囊括的范围实在很大,能为史官修史提供重要的参考。因此,在史书里,会出现很多宫廷秘闻。
而每个皇帝去世之后,后面的皇帝又会组织官员为先帝修实录,作为这一朝的官方正史,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除了皇帝的起居注之外,大臣们的日常工作,也会留下奏折、批示等工作记录。
比如史记的《三王世家》,就详细记录了大臣们请汉武帝把三位皇子封为诸侯王的全过程。
这不是司马迁本人的记载,而是褚少孙的补记,史学家研究之后认为,褚少孙是直接把汉武帝时期存档的奏章抄了上去。
而有些史官,则不抄奏章原文,而是把事情的经过高度浓缩,并把从工作资料里看出来的阴谋、阳谋记录下来。
无论是帝王的起居注,还是大臣的工作资料,官方都有存档,里头有不少绝密内容。而后世的史官编纂史书时,这些存档就成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当然,这些官方资料,会有为尊者讳、隐瞒一些事实的嫌疑,需要史官有意识地去识别和筛选,从中找出。
有些史书,比如说《旧唐书》,因为编纂时间太短,史官没有对史料做鉴别,而是照单全抄,因此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但同时也保留下来了很多重要的一手记录,算是喜忧各半。
二、收集笔记小说、野史传说等
官方存档的资料并不能囊括历史的全貌,会出现为尊者讳、各执一词、资料缺失等问题。
比如说,唐朝的起居注和实录,经过五代十国的战火之后,等到宋朝想再修《新唐书》时,已经遗失了很多。
因此,私人编撰的史书,记载的笔记,甚至一些野史传说,也会纳入史官的参考范围。
武则天杀害女儿陷害王皇后,以夺取后位,在不同时期的史料中,就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流程。
在不加鉴别几乎照抄官方存档《旧唐书》正文里,并没有关于这件事的任何记载。
而比旧唐书略早的,由私人编撰的《唐会要》,则写小公主自然夭折之后,武则天利用此事陷害王皇后,向李治诬告说这是王皇后杀的。
那段时期,应该还有一些如今已经失传的野史或者笔记,说了小公主是被武则天杀害的。
因此,旧唐书的正文里虽然没有出现这件事的半个字记载,却在史官评语里加上了一句: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
到了宋朝编撰《新唐书》,就把武则天杀小公主写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
有人研究过明朝万贵妃的形象变迁史。在明宪宗实录里,并没有万贵妃残害皇嗣的记载,而且明宪宗有14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11个,也看不出被人残害的痕迹来。
到了万历年间的一个官员写的笔记里,就出现了万贵妃残害皇嗣的记录,并且作者说,这是听一个老讲的。
之后关于明朝的各类个人编撰的史书,有不少把这件事记录在案的,有些还特地之处,这件事可信度不高。
到了清朝编撰的明史,史官最终收录了万贵妃残害皇嗣的说法。至于是经过详细的考证,选择相信这个说法,还是没在上面花太多心思,直接照单全抄,就不得而知了。
从上面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私人编撰的史料、笔记和野史,也是史官编撰史书时的重要参考。
尤其在这里面,有些作者是当事人,或者见过当事人,显得可信度相当高。
不过,这些笔记,也不见得能全部相信。就算作者是当事人,也可能因为有自己的立场,或者年代久远记忆不轻,而导致记载错误。
而类似“听宫里的人说”,“听一个老说”,“我一个朋友听老说”,这些不知道转了多少手的说辞,就更难以分辨是不是有人在吹牛了。
引用这些史料,需要史官加以鉴别,是否能当做真事写进史书里。
有些史官,本来编写史书的时候就自带立场,选择性的采用有利于自己立场的材料。
比如说讨厌武则天的史官,只要是说武则天狠毒的,不管是官方存档,还是野史笔记,都照单全收,这就会影响史书的质量。
三、实地调查,采访当事人或其后代
司马迁为了写《史记》,从20岁开始游历全国,访问历史事件的当地人,搜集了很多旧闻逸事。
这也是为什么,史记比起大多数史书来,都更为生动。
比如说,在鸿门宴里,最熠熠生辉的角色,当属樊哙。刘邦那么多谋臣和武将在身边,都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被平时并不醒目的樊哙抢去了风头。
而司马迁曾在樊哙列传里说,他去过樊哙的故乡,和樊哙的后人樊他广交情不错,从他那里得知了樊哙的很多事迹。
鸿门宴的故事,估计有很多细节,就是樊家代代相传,由樊他广告诉司马迁的。
荆轲刺秦王的具体过程,则是由用药袋帮了秦王一把的医官夏无且告诉活到汉武帝时期的公孙弘和董仲舒,他们再告诉司马迁。
司马迁女婿杨敞的祖先,在刘邦击败项羽一战中立过功,司马迁也从他那里得到过楚汉争霸的具体信息。
不过,司马迁并没有因为杨喜是女婿的祖先,而给他增加戏份,这体现了一个史官的节操和素质。
开头说的李斯和赵高的密谋,以及陈胜伪造祥瑞的过程,很可能就是司马迁实地调查得到的。
毕竟,这些事情,事发之时,当事人可能守口如瓶。可是等到时过境迁,参与的人,就不一定还忍得住不像别人诉说自己的“丰功伟绩”了。
另一种可能,则是他们或者他们身边的人被审讯的时候交代的,留下了文字记录,被司马迁找到了。
不过,像司马迁这样实地调查的,往往不是官方的史官,而是自行修史的居多。
例如明末清初的查继佐,写了一本《罪惟录》,里面的内容有部分是他从其他人修的史书中看来的,一部分是他实地调查得来,还有部分是他的亲身经历,他曾跟随明末一个藩王抗击清军。
他写的《罪惟录》,由于坚持反清立场,不敢公布于众,一直藏在夹壁墙里,直到才被发现,成为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从明朝的各类史料、笔记里也可以发现,私自为明朝写史的人相当多,这些史书,也都被《明史》的编撰者们参考过。
四、如何判断史料真伪
史书的来源实在太多,就连听人说的奇闻异事,都有可能被写进正史里。
比较负责任的史官,会仔细鉴别,把认为不可靠的内容排除出去。而有些史官,或因为时间不够,或因为责任心不强,直接对已有史料照单全抄。
比如说,南北朝的史书,有些地方简直要写成了志怪小说。
因此,我们在研究和学习历史的时候,也要学会判断史料的真伪。
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也是无数史学家研究多年的课题。因此,在这里,我只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说一说我粗浅的意见。
- 其一,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我们看多了史书就会发现,历史上大部分皇帝,在出生的时候,都伴随着“神迹”。
比如说刘邦是母亲和赤帝所生,汉昭帝像上古尧帝一样怀胎14个月才生,孩子出生之前亲人做点神奇的梦更是家常便饭。
这些明显违背客观现实的内容,当然都不可信。这是史官为了表现皇帝的“天命所归”,而修饰出来的。
- 其二,是否符合基本逻辑
武则天杀死自己襁褓中的女儿,陷害王皇后,以扳倒王皇后,这个故事就连《新唐书》都正式采纳了,流传非常广。
但是我们读史书却发现,王皇后没有因为小公主之死,受到任何影响,这件事在逻辑上很难说通。
像这种明显不太符合基本逻辑的事情,我们有理由怀疑不是真的。
当然,写小说需要逻辑,但是现实有时候不需要。有些事情看似荒谬无比,却是事实。所以,遇到史书上不太符合逻辑的事情,我们主要是持怀疑态度,而难以一棒子打死,说这肯定是史官胡说八道的。
- 其三,不同史料是否相互
唐中宗的嫡长子李重润是被武则天所杀,肯定李显自己发窘杀子?虽然是
史官们是怎么知道历史上的绝密事件的
,都逻辑混乱,不同的史书,也有差别的说法。情况下,我们更要翻看鉴别,到底是到底如何,或则哪个啊说法为真有概率极大一些。
但,在留传过来的史料相对多,也可以有所不同史料与确实是太大了的情况下,根据已近信息,些事情实在没法找不到。
这个时候,就只有期待中考古发现了。
你觉着有没呢?
巾帼不让须眉故事
古代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祖先们说:人见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后来的祖先又说:鸟惊入松萝,鱼见沉荷花。再后来的祖先说:沉鱼落雁,君子好逑。横斜荇菜,70左右采之。像现代说:身材苗条淑女,君子好逑。左摆右摆,70左右踩之。这那是美的最高境界吧!其一、沉鱼——西施
春秋末年越国苎萝山人。也就是说浙江诸暨南美人,名以貌美素以。夫椒之战,吴败越,被吴王夫差献给吴王夫差,深受宠。
其二、落雁——王昭君
西汉南郡秭归人。也就是说湖北美人,名嫱,字昭君。晋代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妃。汉元帝时,以娘家子选入宫中。竟宁元年,也就是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入朝具体的要求和亲,王昭君请嫁呼韩邪为妻,称宁胡阏氏。
其三、闭月——貂蝉
年十六,长相貌美,伎艺超群,善解人意。见主人因董卓专权而忧虑,跟着叹息。王允见她美貌,聪明、赤诚,想罢订下了挑拨董、吕二人的连环计:先将貂蝉许配给吕布作妾,再诱太师迷上貂蝉的美色,眉毛一挑董卓与吕布之的矛盾,不阻挠吕布杀掉掉董卓。
其四、羞花——杨玉环
唐朝蒲州永乐人,也就是说山西省永济美人。杨元琰的女儿。善歌舞,懂音律。初为唐玄宗之子寿王瑁妃,号太真。再后来得唐玄宗恩宠,封为贵妃。宫内一般称娘子。兄弟姊妹皆得厚禄,堂兄杨国忠操控朝政,政治日益。天宝十四年,也就是960年755年,安禄山叛乱,她随玄宗逃回四川途中,到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西时,将士以杨家乱国坚决不肯进发,杀杨国忠,杨玉环无奈上吊自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