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现在是现在哪些国家
罗马帝国是环地中海地区的大部分,为今天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埃及、阿拉伯等国、土耳其、意大利、法国南部、奥地利、罗马利亚等等.应该有一二十个国家.
罗马帝国到最后是哪十国
395年1月17日 (农历腊月初十),罗马帝国为东、西罗马帝国。395年1月17日,罗马皇帝狄奥多西(346—395)逝世。他在临终前,将帝国分与两个儿子继承。拜占庭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为东、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又称拜占庭帝队起初其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了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又将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并入版图。最后在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灭亡。西罗马帝国的部城罗马。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率领下,进入意大利,围攻罗马城。在城内奴隶的配合下打开城门,掠夺而去。此后在西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许多卫国。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口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遂告灭亡。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的崩溃。
二战结束后,轴心国德意日都丧失了哪些领土和殖民地
二战后日本领土为37万多平方公里,丧失的国际法领土为3.6万平方公里朝鲜半岛22万平方公里千岛群岛1.5万平方公里 南库页岛(桦太)约3万平方公里,总共损失领土约30万平方公里,是德国的1.5倍左右,损失比例为44%左右,比例大于德国。还有一点,德国的领土质量远远好于日本,德国的平原比例大,地理环境优越,无地震火山,与周边国家交通便利,现在的德国邻国9个国家基本都是文明国家,法国 卢森堡 比利时 荷兰 丹麦 波兰 捷克 瑞士 奥地利,这些国家几乎都是欧盟国家,德国的周边环境非常好,这点远远超过日本,所以综合评价二战日本的受害程度是超过德国的。日本若修宪,应该先发制人打击日本日本一心想修改宪法,为成为军事大国铺平道路。这绝不是像官方所宣称的那样是“少数右翼势力兴风作浪”,而是绝大多数日本国民的愿望。正如同日本侵略也不是所谓“少数军国主义分子的意志”,而是得到了全体日本国民的支持。也应该修改宪法,将“日本若放弃和平宪法发展军力,就要先发制人打击日本”作为一个条款写进去,以作为对执政者的鞭策。“先发制人”是美国总统小布什在9.11后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指国家不能坐等恐怖分子来袭,而要先发制人消灭恐怖分子和支持恐怖主义的。小布什把“先发制人”写入纲领作为国策。小布什不愧是有气魄有胆识的领导人~“先发制人”相当于古人所说的“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对方伤害了你,再来还击和补救。假如你知道你的邻居正在磨刀霍霍准备杀掉你一家时,难道你无动于衷坐等被杀吗,等他拿刀来的时候你再反抗,恐怕就来不及了,因为抵抗始终是被动的,无法保障不被伤害。最好的方法是等对方还没充分做好准备的时候,先发制人打击他,才能保障你的安全。正是因为没有抓住时机先发制人打击日本,才导致遭受侵略的悲惨遭遇,这个历史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日本对的侵略始于1890年的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让割让,赔款2亿两白银,给日本往后全面侵略打下基础。在北洋舰队组建后的1880年代,舰队的吨位和战斗力远在日本之上,北洋舰队从德国和英国引进了十几艘吨位巨大装备精良的战舰,日本人对拥有这么一支庞大先进的舰队感到十分恐惧。日本人决心追赶,当时日本的儿童人人手拿着战舰玩具,喊叫着要消灭北洋舰队。在这种情况下,本应先发制人对日本发动攻击,取胜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可惜人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做等日本发展起来后消灭自己。人是一个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民族,胆小怕事,委曲求全,息事宁人是人的民族性格。人应该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倘若日本修改宪法,走上军事大国的道路,就应该先发制人打击它,而不是坐等它的军力发展壮大了,再来对抗,那样的损失就太大,而且不能保障取胜。一战战败了,德国割让一部分领土,包括: 1、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 2、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3、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即西上西里西亚,波兹南,西普鲁士);但泽划归波兰。 4、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5、割让尤本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奥伊彭、马尔梅迪和毛来斯纳。)。 6、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回归丹麦。 7、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1923年)。梅梅尔(默默尔)1252年由条顿骑士团建立。1422年确立了普鲁士省与立陶宛之间的边界,梅梅尔被包含在普鲁士的范围里面,一直到1919年这条边界都未曾变动过。巴黎和会中签署了协议,德国放弃梅梅尔,交予协约国主要国家处置,1923年立陶宛出兵占领。不过搞笑的是,1939年要求立陶宛归还该地区,立陶宛居然同意了。 8、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9、承认卢森堡的独立。 割让之后,德国的版图变成了这样: 1871—1918年德国疆域图 一战失败后,割让领土后的版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德国在一战失败之后,割让了一部分领土,但是领土面积算大。至少比现在的领土大很多。可是这个时候,德国人不吸取教训,在一战结束后的二十年,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了,领土面积进一步缩小。下面我们来看看二战前后德国领土版图变迁。 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战争全面爆发前) 德意志第三帝国(二战最大版图)
莫斯科大公国和沙皇俄国,俄罗斯帝国是什么关系
1219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1243年,铁木真之孙拔都征服俄罗斯。蒙古对俄罗斯的统治由此开始。13世纪末期莫斯科公国诞生在蒙古统治下的俄罗斯,由弗拉基米尔大公国分封而成,首都莫斯科。从14世纪初起,该公国陆续合并四周王公领地,国势渐强。1480年,莫斯科公国在伊凡三世的带领下从蒙古的统治下取得独立,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俄罗斯的前身。伊凡三世就是俄罗斯独立后的首位大公。伊凡三世,莫斯科大公,1462年~1505年在位。1480年,伊凡三世在乌格拉河战役中,迫使钦察汗国后的大帐汗国阿赫马特汗撤退,从而结束了蒙古人对俄罗斯历时238年的统治,取得独立。1485年,他兼并了特维尔公国,首次采用了“全罗斯大公”的称号。伊凡雷帝,他对内改革,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新的法典,对外军事扩张,吞并附近多个国家。在位期间加冕为沙皇,伊凡四世就成了俄罗斯第一位沙皇,从此,莫斯科公国改称俄罗斯帝国。彼得大帝,即彼得一世,作为罗曼诺夫朝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罗斯最杰出的皇帝。他继位时,英国、法国、荷兰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取得很大发展。彼得大帝认识到俄国与西欧各国的差距,积极推动改革,彼得大帝的改革是使俄罗斯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他继位后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人才,建立工场,发展贸易,向西欧国家派遣大批留学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中央集权制。继而发动了战争,赢得北方战争的胜利,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兴建新首都彼得格勒,为俄罗斯帝国的崛起打下坚实基础。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俄罗斯又被称为叶卡捷琳娜大帝,原名索菲亚•奥古斯特,是德意志一个小公国的亲王之女。被俄罗斯女皇伊丽莎白二世选为王储彼得三世的王妃。彼得三世继位后,很快失去贵族和平民的支持,叶卡捷琳娜发动上台,成为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饱读欧洲各国历史,精通权术,善于用人。在她在位期间,俄国经济、文化、军事取得巨大发展,与普鲁士三次瓜分波兰,发动两次俄土战争,击败土耳其,占领黑海沿岸和克里木半岛,俄罗斯帝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一世时期,拿破仑派60万大军进攻俄国,并占领了莫斯科,但是拿破仑大军受不了俄国冬天的严寒,后勤补给被俄国游击队切断。俄国人趁机发动,拿破仑大败,近乎全军覆没,拿破仑只带一万多人逃回巴黎。由于一世在战争中击败拿破仑,复兴欧洲各国王室,因此被欧洲各国尊称为欧洲的救世主,俄国成为“欧洲宪兵”。一世其实是个废柴,真正打败拿破仑的是名将库图佐夫。尼古拉二世与表哥德皇威廉二世,兄弟俩在一战中大打出手俄国末代沙皇,最倒霉的沙皇,也是死的最惨的沙皇。在位期间拒绝彻底的改革,维护贵族利益,不断革命,曾提出瓜分的“黄俄罗斯计划”,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惨败。1914年,尼古拉二世积极参加一战,被德国打的大败,死伤数百万人。尼古拉二世再次大规模征兵时,国内爆发了革命。1918年,沙皇全家与仆人等10人被革命者集体处决。俄罗斯是当今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军事实力名列前茅的大国,人口过亿,地跨亚洲和欧洲,雄踞欧亚大陆北方,在漫画中常被描述为北极熊。因为地理位置和年代的原因,俄罗斯从诞生之日起,便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尴尬处境。在16世纪初那个风起云涌的大航海时代,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扩张,便会被比自己强大的邻国吞并,特别是在那个处于疯狂时代的欧洲,可以说是强国林立,地处寒冷,交通又不便俄罗斯根本没有选择。所以,为了生存,俄罗斯自诞生之日起便非常的能征善战,极其热衷于扩张,甚至还击败了如、拿破仑这样不可一世的强大对手,被称之为战斗民族。从15世纪末的莫斯科公国,到20世纪中后期的苏联,几乎将全世界划分为两大阵营,五百年来,俄罗斯争当世界的野心似乎随时都可以完成,但随着苏联在上世纪90年代的轰然倒塌,俄罗斯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瞬间下跌好几个台阶,经济实力更是遭得,甚至被西方戏称为“伪装成国家的加油站”。我们翻阅数百年来的历史,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俄罗斯争霸世界五百余年,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13世纪初,本就不大的基辅罗斯解体为数个公国,随后这些的诸侯势力又受到来自东方蒙古帝国的入侵,在这种情况下,莫斯科公国于乱世之中艰难崛起,并迅速收拾残局,消灭了蒙古人(金帐汗国)的势力,使莫斯科大公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1547 年,伊凡四世加冕沙皇,随后便展开扩张之旅。1552年吞并喀山汗国,1556年吞并阿斯特拉罕的汗国,1598吞并西伯利亚汗国,并开始蚕食西伯利亚地区,以及东欧,期间发生了数十次战争。到17世纪中期,俄罗斯的西部疆域已经和现在差不多,而东部已经扩张至贝加尔湖附近。1682年,彼得一世登场,这是一位对俄罗斯未来有着独到眼光和强大影响的君主。在位期间,彼得一世将俄罗斯东部疆界推进至太平洋西岸,并且直接与巅峰时期的大清帝国,以及日本发生摩擦,最终把东部疆域锁定在外兴安岭以北,此时俄罗斯已然成为世界级大国。1721年,击败瑞典的彼得一世加冕为“全俄罗斯皇帝”,俄罗斯正式进入帝国时代。18世纪后期,帝国迎来了以为新的伟大女皇-凯瑟琳大帝。瑟琳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唯一可以跟彼得大帝齐名的君主,在位期间她致力于将俄罗斯帝国疆域往西、南推进,从两个强邻(奥斯曼土耳其和波兰立陶宛联邦)手中夺走了大片土地,数次瓜分波兰,吞并克里米亚,使帝国获得南部出海口。1796年,凯瑟琳大帝结束了她辉煌的一生,留下了一个极为强大的帝国。19世纪初期,一世也是一位功勋卓众的君主,击溃了法兰西皇帝-号称欧洲战神的拿破仑,一度被欧洲诸国奉为救世主。到了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帝国先后吞并高加索诸国,以及中亚的哈萨克、希瓦、布哈拉、浩瀚等汗国,巅峰时期国土一度登上高原。而在东亚地区,俄罗斯帝国还联合当时的欧洲列强围剿清帝国,强行吞并了清王朝3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更有甚者,在20世纪初期,俄罗斯甚至直接入侵东北(如上图),疆域达到极盛。根据资料统计,俄罗斯帝国在20世纪后期初期,疆域东抵阿拉斯加,北至北冰洋,西至波罗的海,南抵高原,国土面积近2300平方公里(不包含临时占据的东北),就差南部的印度洋出海口了。这个时期是帝国历史上距离“彼得一世的遗嘱”最近的时期之一。俄罗斯帝国所取得的战绩的确很辉煌,但遗憾的是,这种无节制扩张加剧了帝国的陨落,战争也使俄罗斯深陷战争泥沼,发生在在19世纪中叶的克里米亚战争早已动摇了帝国的根基,俄罗斯西方至少有四个国家对帝国宣战,对手背后的势力更是盘根错节,再加上内部又出现,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俄罗斯甚至卖掉了阿拉斯加,这在帝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毕竟俄罗斯是只进不出的帝国。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物极必反, 盛极必衰,俄罗斯帝国从19世纪中叶开始,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往后的对外战争并不能解决国内矛盾,只会加速拖垮庞大的帝国,更要命的是,俄罗斯帝国在弥留之际还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还未结束,尼古拉二世就在1917年大革命后宣布退位,俄罗斯进入苏联时期苏联时期也曾经将这个昔日帝国的势力推至巅峰。在第二次世纪大战初期,苏联利用德国和英法的利益关系,声称为了防止德国东进,建立东部缓冲区,和德国瓜分了波兰,以及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而后,苏联在苏德战争中,苏联和英国又瓜分了(短暂瓜分),最终,苏德战争以苏联惨胜告终。德国战败后,苏联短暂占据了柏林以东的大部分欧洲土地,随后在对日作战中又夺回了本占领的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短暂占据东北和北朝鲜。在往后的30多年中,苏联和美国争夺世界霸主地位,成为世界最强的两个超级大国。1979年底,苏联出兵号称“帝国坟场”的阿富汗,企图打通印度洋出海口,完成“彼得一世的遗嘱”,却不幸深陷其中,难以自拔。1990年,随着东欧剧变的发生,苏联宣布解体,俄罗斯恢复了昔日名字“俄罗斯”。2014年,俄罗斯再次吞并克里米亚至今。纵观俄罗斯历史,从无到有,从强到弱,争霸世界500多年,但到头来,现在的俄罗斯除了苏联时期的军事基础和殖民时期的矿产能源,简直一无是处,其GDP总量仅仅和我国广东省差不多,而且大多还是靠着西伯利亚的能源支持。试想一下,如果俄罗斯不能加紧振兴经济,任由其继续衰败下去的话,远东地区可能真的会成为食之无力,弃之心疼的负担。那么问题来了,俄罗斯征战五百载,究竟得到了什么?除了战争中牺牲的无辜生命之外,是乌拉尔山以西的,还是西伯利亚那几座煤矿,几眼油气井?还是那片无法耕种的冻土带?或许,正是因为俄罗斯以战争起家,在俄罗斯寒冷的地理条件下,长期的和平,只会导致俄罗斯“归零”,然后等待下一次的崛起。我们参照历史,也不难发现,任何以战争形势的扩张,最终都敌不过时间的考验,殖民时代如此,两次世界大战亦如此,经历了几千年风吹雨打,依然可以浴火重生,印度即使数千年,也依然可以以完整的姿态重新站立。反观英国、西班牙,甚至蒙古等专注于扩张的国家,即使拥有日不落的疆域,即使统治它国数百年,到头来还是会被现实打回原形。历史早已证明,只有文化的疆域,才是永恒的,不论是东风、白杨,还是民兵,代表的也都只是伪真理而已,不然,苏联不会输。
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了,都成为哪些国家
奥匈帝国,正式名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地”,是一个双元帝国(指两个不同的王国,拥有共同的君主和,在对外关系中是一个主体,但两国内政独立,各有自己的宪法、议会和)。1867年,奥地利帝国为防止匈牙利独立,遂与匈牙利签订《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正式组建奥匈帝国,匈牙利获得高度自治权,但奥地利君主仍兼任匈牙利国王,直至1918年解体。1918年前,奥匈帝国是欧洲传统五大强国之一,也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当时,奥匈帝国国土面积约为68万平方公里,位居欧洲第二,仅次于俄罗斯;人口数,位居欧洲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德意志;数量,位居欧洲第四,仅次于俄罗斯、德国和法国;军工业,位居世界第四,仅此于德国、英国和美国,其中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就是这么一个强大的欧洲强国,却最终在1918年陷入,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一场波及全球的战争,即发生在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说白了就是德国、奥匈帝国等新兴列强与英国、法国等老牌列强为争夺世界的控制权和殖民地而发生的战争。当时,德国、奥匈帝国兴起时,世界早已被英法等老牌列强瓜分干净,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有着遍及全球的辽阔殖民地,且所占之地皆为富庶之地;法国殖民地的面积和富饶程度仅次于英国。比较起来,作为后起之秀的德国虽也占据了些许殖民地,但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完全不能与英法相比,甚至都不如欧洲小国比利时。要知道,德国自1870年统一后,实力是飞速增长,增长速度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了仅此于英法的欧洲强国。但是,身为欧洲强国的德国却没有广阔的殖民地市场和原材料产地,而实力却有些日落西山的英法却拥有着十分广阔的殖民地市场和原材料产地,这种局面就让德国很是不爽。于是乎,德奥等新兴列强自觉世界的殖民地都应该要重新分配,英法等老牌列强不应该再占着与他们实力不符的殖民地。由此,新老列强不可避免地就爆发了。当然,德国、奥匈帝国等新兴列强并不傻,英法虽衰落但总体上也跟他们是不相上下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如海军还强过他们,因此他们并没有真的想直接动用武力从他们的手中直接抢过其所占据的殖民地,而是将目光投向还未沦落为欧洲老牌列强殖民地的地区。当时,德奥两国就将目光投向已衰落的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是15到19世纪唯一能挑战欧洲国家的国家,鼎盛时期疆土横跨亚欧非三大洲,领有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苏丹与也门。19世纪,在德国走向兴盛时,奥斯曼帝国却走向了衰落,由此德奥两国遂将目光投向于此。但是,对于奥斯曼帝国,英法等老牌列强也同样有想法,因为奥斯曼的地缘战略位置真的太过重要,尤其是巴尔干半岛,沙俄想占据这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奥地利帝国想占据这打开向南扩张的道路;英、法则要占据这保护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命脉。因此,对于德奥想将奥斯曼据为己有的想法,英法俄自然不会答应。如此,奥斯曼帝国就成为了新老牌列强的第一战场,两个派系在这里展开了正面交锋。最初德奥与英法还算冷静,两个派系还是以谈判为主,希望以合作的关系来共同占据奥斯曼帝国。但是,显然英法是不会允许德国有壮大实力的机会的,由此最终德奥与英法彻底翻脸,两个派系为独占奥斯曼,那是费尽心机。首先,英国抢先出手,与奥斯曼边缘的阿拉伯部落结盟,将其武装,以来确保在波斯湾地带的优势。而德国则直接派遣军事和工业顾问大批的进入奥斯曼,希望借此直接控制住奥斯曼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也是将自己的势力渗透进了早已垂涎三尺的巴尔干地区。而在当时奥匈这样的举动,就引起了位于巴尔干内陆的塞尔维亚国的强烈不满,作为沙俄在巴尔干的铁杆,在沙俄的支持下塞尔维亚早有扩张之心,一直都想独霸巴尔干地区。由此,奥匈帝国强势进入巴尔干地区的举动,让塞尔维亚是如芒在刺,其国内的野心家们在沙俄的撺掇下,一直都想用武力将其赶出巴尔干地区。最终,1914年6月28日一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爆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街头枪杀了正在对萨拉热窝进行访问的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本来这个事件是可以靠外交来解决的,但是在德英法俄等列强的强势干预下,是最终演变成了战争,毕竟新老列强早就看对方不顺眼,都想教训下对方,让对方放弃与自己对抗的念头,只是一直都缺一个理由,此时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就恰恰成为了一个理由。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宣布对塞尔维亚发动预防性战争,8月1日,与奥匈同处一个联盟的德国正式对法俄宣战,3日,本不想卷进来的英国,碍于与法俄签订的同盟合约,也对奥德宣战。随着同盟国、协约国的主要力量都卷了进来,因他们皆是当时全球殖民地最多的国家,由此一场波及全球的战争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四年多时间,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3000万,造成了十分严重经济和人口损失。此战以德、奥宣布投降,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全面胜利而告终。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之时,因战争的缘故,奥匈帝国经济、民生等各方面都陷入停滞状态,加之战事对奥匈越来越不利,奥匈帝国境内开始出现。1918年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率先宣布独立,两国组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18年10月31日成立,匈牙利紧随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宣布独立,组建匈牙利共和国。1918年12月,此前被奥匈帝国占据的塞尔维亚、黑山两国,与原奥匈帝国所管辖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伏伊伏丁那共同组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即南斯拉夫王国的前身。奥匈帝国解体后,特兰西瓦尼亚地区被纳入罗马尼亚,加利西亚被纳入波兰。直至今日,诞生在原奥匈帝国疆土上的国家,有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等十余个国家,此外波兰、罗马尼亚、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前奥匈帝国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