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什么
外戚与宦官交替是因为皇权的衰弱造成的。东汉章帝死后,汉和帝刘肇十岁继位,窦太后临朝称制。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年继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东汉的皇帝从汉和帝开始都是幼年即位,这是外戚的手笔,他们故意选择年幼的皇帝即位。这样因为他们的年纪都比较小,当然还没有能力管理国家大事,于是由他们的母亲——皇太后临朝听政,处理政事就变得理所应当了。这就给了外戚极大的权力。年幼的皇帝长大后想要夺回,只能培养自己的宦官亲信去联络各位大臣,准备随时发动兵变。外戚是下去了,可是又造成了一个问题。宦官由于经常与大臣联络,早就培养了自己的心腹大臣,权力大增,又造成了宦官独揽大权。新皇帝为了宦官势力,又得依靠自己母亲那一面的人来发动宫变诛杀宦官,这样外戚又起来了。就这样,东汉陷入了外戚后,宦官,之后又是外戚这样一个死循环。一直到东汉末年分三国。
三国前面的是那个朝代
三国之前是汉朝。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东汉(25年—220年)是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又称后汉,与西汉合称汉朝。 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年继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而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初平元年,董卓之乱又起,自此汉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董卓被杀死后,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 公元220年,东汉灭亡,进入三国割据时期。
东汉西汉秦国的灭亡时间
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穆公时称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战国初,经过百年的衰落期,魏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兼并巴国和蜀国。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前207年,面对农民起义的大潮,赵高逼杀秦二世,去秦帝号,立子婴为秦王。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亡。汉世宗即位后,推行推恩令、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拓朝鲜、南据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奠定汉朝基本疆域;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汉自汉世宗之后,皆以外戚辅政。汉昭帝即位后,霍光辅政。汉中宗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汉高宗即位后,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西汉开始走向衰败,又历经汉统宗、汉哀帝、汉元宗。公元8年王莽废除孺子婴皇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年继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时期,昏庸无道、横征暴敛、卖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负,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将民变基本平定,却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自此朝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董卓被杀死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覆灭,进入三国割据时期。
何进自己有兵,为何还要董卓去消灭十常侍
还没有人回答
三国前一代是什么社会
三国之前是东汉王朝,也称后汉东汉是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王莽篡汉后改称新朝,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宗室刘秀趁势而起,公元25年,刘秀称帝于鄗城,后定都于雒阳,延续“汉”的国号,史称东汉。东汉时,权力被大幅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汉和帝继位以后,扫灭外戚,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之为永元之隆。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时期,昏庸无道、横征暴敛、卖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负,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将民变基本平定,却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自此朝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董卓被杀死后,建安元年西归(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覆灭,进入三国割据时期。